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

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从此,春种秋收

都和怀念有关


每每在网上看到

他老人家的视频

总有种错觉

仿佛他不曾离开我们


2013年8月19日,袁隆平院士在广西桂林市灌阳县黄关镇联德村袁隆平超级稻第四期攻关示范片查看水稻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看着他生前留给我们的

这些珍贵画面

回忆再次泛起波澜


“人就像种子

要做一粒好种子”

这是袁隆平生前常说的一句话

他用毕生努力发展杂交水稻

只为那个朴素的梦想

“让人们吃上更多的米饭

永远都不用再饿肚子”

……


这是1981年,袁隆平为第二届国际杂交水稻育种培训班遴选讲课用的杂交水稻标本。新华社发


“学农才美,我要学农”

执拗的想法

在青年袁隆平的心中扎根

他便在这条道路上

开始了无尽的求索

2021年10月17日在测产现场拍摄的待收割的水稻。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袁隆平说,吃饭是第一件大事

没有农民种田,就不能生存

上世纪50年代

袁隆平最初从事的是

红薯育种研究教学

但当时国家粮食非常短缺

于是他转而从事

国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种



60年代

他开始把目光放在了杂交水稻上

1964年,袁隆平团队

发现了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

1970年,他们在海南

发现了雄性败育的野生稻“野败”

1973年,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

袁隆平宣布

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法”终于成功

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

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



回望袁老一生

宏愿并非一时头脑发热

而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

对家国命运的情怀和担当


一稻济天下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

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

他始终为端稳中国人的饭碗

和保障世界粮食安全

不懈奋斗


爱国为民

刻苦钻研

全心奉献

这是袁隆平

作为科学家的本色

袁隆平在实验田观察水稻长势(2007年5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赵众志 摄

如今

袁隆平已经离开我们四年

他带着梦的“种子”去了远方

却将粮食的种子

创新与奋斗的“种子”

留给了后来人


禾下乘凉梦

一梦逐一生

这是袁隆平的梦

也是后来者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