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5月13日电 (孙庆阳)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和兴业证券主办的中国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暨《中国资本市场的理论逻辑》(十卷本)理论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其中,预期管理和制度建设成为两个核心议题。专家表示,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

预期管理:稳定市场的“定海神针”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副院长高培勇指出:“中国股市的波动,实质上是市场预期与信心波动的外在表现,这是影响资本市场走向的关键因素。”他强调,预期管理不仅是稳定市场的手段,更是增强投资者信心、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

兴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王涵从宏观经济发展的角度,进一步阐述了预期管理的必要性。他指出:“随着中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资本市场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即必须为创新企业提供长期、稳定且具备容错机制的资本支持。”王涵认为,这意味着资本市场需要通过有效的预期管理,引导资金流向具有潜力的创新企业,为这些企业提供稳定的支持,从而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

制度建设:资本市场的“长远之计”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指出:“资本市场作为各方利益交汇的枢纽,其培育难度远超制造业,亟需一套完善且高效的监管制度作为支撑。”他提出,监管制度应强化独立性,以抵御短期利益的诱惑,确保监管的公正与有效;同时,应具备长期性和多元性,以应对资本市场的复杂多变;此外,专业性则是确保监管措施科学合理、符合市场规律的关键。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瞿强则针对制度建设提出了具体实施路径。他建议:一是建立分级响应机制,设沪深300指数三档波动阈值,对应差异化政策工具;二是构建政策沙盒评估系统,重大政策出台前完成三项测试;三是推行“双轨制”监管,日常证监会管理,危机时多部门联动,依“市场稳定性指数”自动切换;四是设置政策缓冲期,重大调整预留30天过渡期并先行试点;五是完善市场自我修复工具,如建立做市商流动性储备池、波动率挂钩IPO定价机制。此设计量化透明、分层施策,将行政干预转化为可预期参数,兼顾风险防范与市场自主运行。

预期管理与制度建设的协同效应

上海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莉亚指出:“预期管理和制度建设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她建议,通过优化政策设计机制,将再贷款利率与企业实际回购表现动态挂钩,增强企业的回购动力,稳定市场预期,提升市场流动性。此外,应构建上市公司信用评级体系,优先向治理规范、履约记录良好的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则进一步强调:“资本市场的发展需要持续深化改革,通过优化市场制度、完善市场法制,打造一个有利于投资者的市场环境。”他提出,应着力提升上市公司的科技含量与竞争力,形成由科技型企业主导的市场结构,不仅可以增强市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也可以稳定投资者的预期,增强市场信心。(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宋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