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新闻客户端7月8日讯(YMG全媒体记者 李京兰)近日,龙口教体局收到了一封特别的来信。写信人是新民学校五年级学生小馨(化名)的奶奶,一位从深圳来龙口陪读的退休老人。这封还留着几处修改痕迹的信,揭开了一个温暖的教育故事。

“这封信再不发就晚了”一封感谢信背后的教育温度

信中,小馨奶奶这样写道:“退休多年,提笔忘字,真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才能表达我的感激之情。”字里行间,透露着这位奶奶隔代育人的焦虑与感激。她坚持要亲手写下每一个字,只因为要感谢孩子五年级的班主任李晨慈。

“孩子肺炎住院那会儿,我和老伴急得团团转,还咨询过教体局想要办理休学的事宜。”孩子住院期间,老两口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孩子的学习问题。本来小馨的基础知识就薄弱,因住院落下了两个周的课,老两口辅导不了,怕孩子跟不上课程进度,就想给孩子先办理休学。回忆起2024年冬天的困境,老人眼眶又红了。

转机出现在李晨慈老师发来的微信:“小馨奶奶,让孩子加入班级小组学习群吧,我们每天会把课堂学习内容整理好发群里。”因当时班级里生病孩子比较多,李老师就在班级群的基础上,为生病落课、基础相对薄弱的孩子建立一个小组提升群。正好解决了小馨家的燃眉之急。从此,小组提升群里每晚都会准时出现李老师的语音讲解和作业提醒。即便在周末,她也会单独给小馨发一些补充练习。

“我们在家一对一,都鸡飞狗跳,李老师要管几十个孩子,还能这么细心。”小馨奶奶红着眼眶说。更让她感动的是,李老师五岁的孩子正是需要妈妈陪伴的时候,她却把那么多时间留给了学生。

“受之有愧”的坚持,一个教师群体的日常

当说起这封感谢信时,这位年轻干练的教师连连摆手:“没想到家长写了这样一封信,我‘受之有愧’,这都是我应该做的,不仅是我,新民学校的很多教师都是这样做的。”

“疫情期间形成的补课习惯,我们只是延续下来。”学校领导道出更深层的支撑。原来,学校要求教师对因病因事请假的学生“跟进询问”,每课知识点及时发给家长,对缺课多的孩子进行补课。 李晨慈把制度变成了温度。她会给想放弃的家长发孩子默写进步的照片;发现学生因病缺课时,总不忘发送一张写着鼓励话语的字词清单;即便被学校借调到初中部授课,也坚持跨两个学段辅导。 “李老师的小组提升群是‘额外工作的额外’。”同事这句玩笑话的背后,是早晨7点到校后的教室巡查,是课间注意安全的提醒,是放学后“基础听写”的坚持,是晚上日复一日的跟进辅导。正是这些碎片化的付出,让小组群中的孩子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都有所提升,学习成绩也获得了很大提高。

从“新民现象”到“龙口教育”,一座城市的教育密码

这封朴实的感谢信,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龙口教育的深层密码。信纸背后,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教师的付出,更是一座城市的教育追求。

近年来,龙口涌现出了很多爱岗敬业,师德高尚的老师,他们折射出龙口市持续多年的师德师风建设成效。从新教师入职的“师德第一课”,到贯穿全年的“师德师风建设年”,再到家长的问卷调查反馈,龙口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师德师风建设机制。这种教育生态,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像小馨这样的“教育移民”。

从李晨慈老师身上散发的师者微光,到新民学校积淀的师德师风,再到龙口市形成的教育生态,我们清晰地看到:好的教育,从来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当一位教师的付出成为一群教师的自觉,当一所学校的坚持成为一座城市的追求,教育的温暖就能跨越地域,照亮更多孩子的成长之路。

教室里,阳光温柔的洒在黑板上那行略显歪斜的字:“分秒必争,全力以赴。”这些出自孩子之手的朴素格言,或许就是教育最本真的模样———在日复一日的坚持里,在平凡无奇的细节中,绽放最动人的光芒。

责任编辑:李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