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德国杜伊斯堡7月27日电(记者季嘉东、张荣锋、韦骅)2025年莱茵-鲁尔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27日在德国杜伊斯堡闭幕。在12天的时间里,中国代表团116名运动员参加了14个大项90余个小项的比赛,以30金27银17铜的成绩居奖牌榜第二。

7月27日,中国代表团旗帜在闭幕式上入场。新华社记者 连漪 摄

本届大运会不少代表团派出奥运级别的运动员。东道主德国共派出11名运动员参加跳水比赛,其中5名选手是参加过奥运会的选手,而莱娜·亨策尔更是在东京奥运会上获得过铜牌。日本代表团则派出了以巴黎奥运会三金得主冈慎之助领衔的体操队阵容。泰国代表团也有班隆·杜丁当这样的杭州亚运会跆拳道冠军选手。

中国学生体育联合会秘书长刘立新是大运会中国代表团总负责人。他表示,中国运动员有八成以上是首次参加大运会,能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面对激烈的竞争,运动员们抱着为国争光的志气和信念,发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集中展示了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发展成效和大学生的良好精神风貌,圆满完成了参赛任务和既定目标。

7月8日,中国学生体育联合会秘书长刘立新(右)和第32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中国代表团执行团长滕连帅在授旗仪式上。新华社记者 胡星宇 摄

本届大运会,中国代表团夺得女篮冠军和女子三人篮球亚军。据介绍,这两支队伍完全植根于校园,运动员是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师范大学6所高校的在校学生。她们都是从校园联赛层层选拔培养出来的优秀运动员。在26日的中国男篮职业联赛选秀大会上,又有12名大学生球员进入职业俱乐部。近几年,校园联赛发展迅猛,高中篮球联赛和大学篮球联赛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赛事。

刘立新表示,篮球是最早开始体教融合的项目,中国学生体育联合会与中国篮球协会按照“赛事共办、培训共创、体系共建、资源共享”的思路通力合作,现在已初步形成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从全国到省市县校贯通的校园联赛体系。这样的联赛设计,一方面发挥了很好的牵引作用,带动更多学校和学生参与篮球运动,另一方面也为后备人才选拔培养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双方共同开展E级、C级和B级教练员培训,不断提升体育教师和校园篮球教练员的执教能力和水平。

7月25日,中国队球员庆祝胜利。当日,在大运会女篮决赛中,中国队81:69战胜美国队,成功卫冕。新华社记者 张帆 摄

刘立新说,要把校园体育做实做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六方面下功夫:一是深化体教融合,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打破壁垒,增强政策取向的一致性;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三是机制建设;四是坚持国际交流互鉴;五是做好经费保障;六是做好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据介绍,近年来,我国在国际学生体育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增强,每年会参加近20项国际学生体育赛事。

“我们以本届大运会为契机,积极参与国际组织治理。我们利用这些国际会议平台,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一方面是推动国际学生体育治理,一方面以体育促团结,为国际社会凝聚正能量。”

“本届大运会参赛规模进一步扩大,竞技水平明显提高,多项赛会纪录被刷新。这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立足学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已经成为全球趋势。我们要把学校作为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蓄水池’,通过学校俱乐部、校园联赛等构建起完整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选拔机制。”刘立新说。

7月26日,中国选手李应翠在比赛中即将冲线。当日,在德国波鸿进行的大运会女子半程马拉松决赛中,中国选手马秀针、李应翠和王佳莉获得团体亚军。新华社发(乌尔里希·胡夫纳格尔 摄)

纵观国际体育赛事,不管是大运会还是奥运会,都在创新求变,吸引更广泛人群参与。刘立新表示,中国学生体育联合会始终以开放包容的态度看待新兴体育项目,推动新项目推广普及。

“一是充分发挥会员学校的力量。我们会动员各级各类会员学校开展新项目,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新项目在校园中生根发芽。二是通过竞赛牵引。在制订年度竞赛计划阶段,我们都会考虑新项目。只要具备办赛基础和条件的新项目,都会积极尝试。比如,去年我们就首次举办匹克球比赛,吸引了600余名师生参赛,取得了较好的推广普及效果。三是积极合作共同培育。我们与全国各单项体育协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机制,与各大体育院校也有很好的合作基础。我们会针对新项目共同研究、整合资源、同向发力,共同做好新项目的推广普及,吸引更多学生参与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