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接触到一个团队。面对紧张繁重的工作,队员们有两种不同的态度。有的觉得比较累,吃不了苦,度日如年;有的则认为能得到锻炼,不怕吃苦,感叹时间过得快。

从实践来看,对待吃苦有两种选择:一是苦熬,二是苦干。苦熬者,如负枷而行,日日呻吟于重压之下;苦干者,如农夫垦荒,汗流浃背而心怀希望。二者虽同涉“苦”字,境界却有天壤之别。

苦熬是消极的忍耐。如有些团队里的“熬资历”者,望着日历一页页撕去,只等年头一到,便自以为可以升迁。这般熬法,不但熬干了才智,也熬尽了生气。他们对工作缺乏热忱,对责任避之唯恐不及。如此苦熬,即使熬到天荒地老,也不过是徒增岁月。

苦干则是积极的进取。就像实验室中的探索者,夜以继日地试验、记录、思考,失败了再重来,循环往复而不觉其苦。又如田间劳作的农人,顶着烈日躬耕陇亩,却因怀着秋收的期待而干劲十足。苦干之人,眼中常有光芒闪烁,因为他们知道,今日之汗水必将浇灌出明日之花。

戒苦熬而尚苦干,要从三处用力。其一,培养使命感与责任心。人无责任,如舟无舵,终将在苦海中打转不前;其二,不断学习以提升能力。能力如刃,常磨常利;不磨则钝,钝则事事棘手,自然只想逃避;其三,团队内部强化考核。良马需鞭策,能人需激励,公平的考核如同明镜,使人有所鉴、知进退。

苦熬与苦干,表面相似,实则大异。前者是被动忍受,后者是主动创造。与其在苦熬中消磨时光,不如在苦干中实现价值。换句话说,何不将有限之苦,化为无限之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