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

海拔1300多米的

遵义市桐梓县九坝镇山堡社区

凉风习习,绿意葱茏

宜人的气候

引来源源不断的

避暑“候鸟”

也带火了当地的民宿


从最初5户村民“试水”

到如今582家避暑旅馆星罗棋布

山堡社区用20年

在清凉山野间

铺就了一条特色致富路

带动当地村民

人均收入突破2万元


俯瞰桐梓县九坝镇。李正国 摄


“2005年,我们5个人揣着干粮跑到重庆、成都、长沙考察市场,宣传家乡的凉爽气候。”“巴蜀人家”旅馆的老板陆中建回忆,他是社区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通过不断地宣传,当时较为简朴的乡村旅馆,陆续迎来了重庆的避暑客。


看到陆中建5人尝到避暑旅游的甜头,乡亲们也有了开民宿的意愿:一家、两家、十家……避暑旅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2015年,我从农商行贷了40万元,把家里改成了民宿。”村民钱启文笑着说:“当年就挣回来10万元,现在车也开上了。”在不远处的“陋室居”民宿,老板马迪正乐呵呵地算账:“别看我家店名‘陋’,旺季30套避暑房一开张,12万元稳稳落袋。”


如今,山堡社区共835户,开民宿的582家,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社区内9家超市、300多家餐饮副食店应运而生,也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找到了就业岗位。


庞大的避暑客流,在小山村延伸出避暑产业链:村民徐石刚发展30亩生态蔬菜园,养殖500羽跑山鸡,年收入20万元;县城卤肉师傅令狐荣平专程来社区摆摊,两个多月就挣了6万余元;社区超市里,收银机“滴滴”声此起彼伏,每天有7000多元的流水。


桐梓县九坝镇山堡社区生态度假区一景。史开心 摄


日益兴旺的避暑旅游产业,也让山村面貌一新。城乡公交每日13趟穿梭于县城与山堡之间,平均20分钟一班。重庆避暑客黄代富在山堡社区度过了18个夏天,他感叹:“路宽了,环境美了,水电通信样样都有保障。村民种养的生态菜、跑山猪、土鸡,吃得放心又健康,真是康养好地方。”


每年数万避暑客带来的不只是经济收入,还有新观念与新活力。成都客人税东福组织20余位文艺爱好者成立表演队,陆中建特意在“巴蜀人家”修建小舞台为其提供演出场所。每到夜晚,“巴蜀人家”民宿都会飘荡出悠扬的歌声,欣赏到翩跹的舞姿。


“从5户摸着石头过河到582家民宿集群发展,山堡社区实现了凉资源向热经济的转变,探索出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路径。”九坝镇党委书记赵德富说,随着几家大型旅游地产商进驻,九坝镇将会迎来新发展。


来源:贵州日报

编辑:王芮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