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割稻谷体验、制作竹筏、农业无人机科普……暑假里,惠阳区良井镇黄洞村的研学项目热闹起来了。作为水库移民村,黄洞村近年来依托生态资源禀赋,以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为重要抓手,从生态提升、乡村治理、产业培育等维度多管齐下,入选广东省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2024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超34万元。

  据悉,惠州是全省水库移民安置重点市之一,移民村居住人口达22万余人。近年来,市移民办以“百千万工程”为引领,大力推进移民美丽乡村建设,并依托各地资源优势发展了一批特色产业项目,持续推进移民村产业转型升级。

黄洞村发挥自身生态环境好、土地集中连片等优势,引进企业打造田园综合体。惠州日报记者刘建威 摄

  改善人居环境,乡村和美与共

  黄洞村三面环山,一面靠水,风景优美。为打造宜居生态,该村以市级乡村风貌提升试点村为契机,大力推进“一户一宅”、农房简约报建和风貌管控改革——惠阳区首份《农村宅基地批准书》在黄洞村“诞生”,高质量完成94栋农房外立面提升、35栋小披檐改造工作,进一步美化了村庄环境,提升了乡村整体形象……

  “我们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公共配套,改善人居环境,真正从‘移居’到‘宜居’,也让大家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黄洞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叶国良介绍,依托良井镇美丽家园项目,该村畅通5.6公里环湖道路,建设约1公里登山步道、亲水步道,打造村落节点景观,种植黄花风铃木等625棵,实现全线绿美提升。

  值得关注的是,黄洞村因地制宜提出了“撤组并村”模式。完成6个村民小组撤并后,小组事项直接由村委会管辖,村干部能够直接挂点到片区,财、物资源也得到集中高效利用,执行更加到位,改变村集体经济“单打独斗”的局面,统筹资源资产使用更加顺畅。

  “实现管理扁平化、治理精细化、资源集约化,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助力‘百千万工程’提质增效。”叶国良说,村“两委”通过开展“围炉夜访”活动并入户走访村民,聚焦大家“急难愁盼”、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提升、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等,现场宣传解答相关政策问题,群众参与度更高、获得感更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深化合作机制驱动产业蓬勃发展

  每到假期,黄洞村成为乡村游的热门目的地之一。据介绍,黄洞村大力引入、培育特色产业,深化合作机制驱动产业发展。产业合作机制从“支部+企业+村民”到“支部+政府+企业+合作社+村民”,有力推动生态转为业态、企业融于村庄,有效驱动产业蓬勃发展。例如,黄洞村发挥自身生态环境好、土地集中连片等优势,引进惠州市佳禾阳光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打造2100亩田园综合体,以田园欢歌吸引周边城市游客纷至沓来。

  “从2022年到2024年,文旅研学和农业带来的人流总计达20万人次,单次活动人流可达1.5万人次。”惠州市佳禾阳光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源介绍,通过合力打造融生态农业种植、休闲文旅、乡村研学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更好地带动当地发展。据悉,该公司80%的员工来自当地村民,并通过租赁土地、房屋等形式提高当地经济收入。

  在村委会、乡村驿站楼顶等闲置地域,黄洞村还通过建设“压顶”光伏棚、发展“光储充”一体化项目、新建文旅驿站等,想方设法增加村集体收入。

  “我们将不断完善联农带农机制,通过强村公司、村企合作等方式自主承接村内产业项目。”叶国良介绍,该村将通过市场化运营盘活村庄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提升物业价值、吸引人才回流等,加快实现黄洞村“良田连片、村庄集中、产业集聚、生态优美”的发展目标。

  黄洞村是我市移民村蝶变的生动实践。“接下来将持续增强各移民村自身‘造血’功能,推动移民群众收入增长。”市移民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大力实施产业扶持项目,始终把产业作为移民村发展的重中之重。2023年~2025年,市移民办积极争取上级资金,通过参加全省“竞争比选”,获评31宗3.86亿元省级示范项目,其中美丽家园项目14宗1.7亿元、产业转型升级项目17宗2.16亿元,收益率达到5%以上。

  近3年来,全市共投入3.32亿元安排117宗物业租赁、光伏发电、综合文旅服务、产品展销、田园综合体、种苗培育现代农业等产业开发项目,占项目资金的35.55%,有效促进移民群众增收致富,推动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在“百千万工程”中落地见效。

来源:惠州日报 记者刘建威 通讯员邓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