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郑州】——见山见水见城郭系列报道 第二篇章:郑之水

南水北调中线郑州段:“人间天河”穿城过

这是一泓怎样的碧水?

清流粼粼,源源北上。它流经村庄,村民说它是一条村史上从未有过的“运河”;它穿过城市,市民说它是一条浸润城市的美丽“绿带”;而当它流入千家万户,人们说它是一捧入口的甘甜。

这是一项怎样的工程?

穿山越河,千里奔流。它沟通江、河、淮、海四大流域,让长江黄河“相会”,让“南水”润泽北方。它至今不过才流淌十余年,但正如“至今千里赖通波”的大运河一般,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1432公里的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在郑州大地蜿蜒出129公里的靓丽身影。从此,在古老的中原大地上,一条璀璨夺目的“人间天河”纵贯南北,世世代代喝黄河水的郑州人喝上了“长江水”。

一项举世瞩目的工程

善治国者,必先治水。2002年,国务院批复《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同年,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距离最长、受益范围最广的调水工程拉开序幕。

2009年7月,南水北调中线河南郑州段工程开工建设,从新郑市观音寺镇英李村,到黄河之滨的荥阳孤柏渡,经过近2000个日夜的克难攻坚、奋力苦干,一条129公里的“天河”横卧郑州大地。

“南水”入郑后,最先流过的是新郑市。在新郑市的双洎河上,一条渡槽飞架两岸。2011年2月,双洎河渡槽开工建设,至2013年底完成主体工程施工,成为南水北调中线郑州段的标志性工程。

2005年9月,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正式开工建设,2010年9月,两条隧洞全线贯通。穿黄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的“咽喉工程”,其工程规模大、技术难度高,创造多项世界纪录。

一渠清水源源南来

2014年12月,荥阳市李山移民村附近的南水北调渠里流出第一股清水,村民看到故乡水到来的那一刻,难抑激动之情。此后不久,管城区十八里河街道的居民家中,水龙头里流出第一捧南来之水。作为最先喝到“南水”的郑州居民,脸上难掩高兴。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郑州境内共设置7座分水口门,“南水”入郑后,通过南水北调供水配套工程流向水厂,流入千家万户。郑州市南水北调供水配套工程共7处提水泵站,输水线路16条,线路总长97.7千米,分别向10座受水水厂供水和4座调蓄水库充库。

2014年12月15日,河南省南水北调工程通水仪式在郑州市刘湾水厂举行。这一天,刘湾水厂正式开始以“南水”为水源。紧接着,2014年12月29日,柿园水厂引入南水北调水源;2015年,郑州航空港区水务有限公司第一水厂、白庙水厂、罗垌水厂先后引入南水北调水源;2023年,侯寨水厂、梧桐水厂先后引入南水北调水源;2024年11月,龙湖水厂引入南水北调水源;2025年3月,桥南水厂引入南水北调水源……

十余年来,一渠清水源源南来,甘霖般润泽着郑州人民。截至2025年4月底,南水北调已累计向郑州供水61.2亿立方米,其中,生活供水52.4亿立方米,全市受益人口超过900万人。

因为有“南水”,郑州城市供水得到保障;因为有“南水”,郑州城市发展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因为有“南水”,郑州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城市品质不断提升……这一条郑州大地上最年轻的“水”,生动演绎了何为“水兴则城兴”。

一道清新靓丽的风景

如果我们从高空俯瞰,南水北调渠如一条美丽“绿带”系在郑州腰间。正值初夏,沿渠行走,两岸绿树成荫,林间鸟鸣声此起彼伏,水中鱼儿嬉游。南水北调渠早已融入这片土地,成为郑州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一水护田将绿绕,沿岸村庄村民也毅然扛起“护水”的责任。治理生活污水、种花栽树绿化环境……沿岸村庄共同守护这一渠碧水,上演着一个个“南水”与村庄共美的故事。

“南水”流过城市,带来更多的水域和绿地。沿着南水北调中线干渠,郑州“植出”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南水北调生态文化公园。当然,“南水”在郑州不只是独自美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10年累计向双洎河进行生态补水约4亿立方米,水清岸绿、水鸟翔集的美景再现河上。

不仅是在双洎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至今,“南水”累计向郑州各条河道进行生态补水8.8亿立方米。贾峪河、沂水河、十八里河、索河等河湖在“南水”的滋润下,河上鸥鸟翔集,河畔游人如织。

一渠清水穿城而过,“南水”与村庄、与城市、与河湖共生共美。它在郑州大地上画出一条壮丽的曲线,自此与这座城市共荣共兴。

郑报全媒体记者 李宇航 文 马健 图

w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