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在香城固伏击战中缴获的武器弹药。河北日报资料片

“三八六旅好儿郎,打头的人是陈(赓)、王(新亭)。沙滩布下口袋阵,转向湖上撒罗网。汽车大炮全击毁,日本鬼子见阎王。解了咱们心头恨,保住咱们好家乡。”1939年2月,香城固伏击战在冀南平原打响。当地人民编唱的歌谣,生动记录了这场被称为平原歼敌第一役的战斗。

1939年1月,日军为实现“先控制平原,后进攻山地”的作战方针,纠集3万多兵力对冀南根据地开展大规模“扫荡”。

面对严峻形势,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分析敌情,发现日军每次被八路军袭扰后,必定派出部队追击。于是决定利用日军骄纵的报复心理,打一次伏击战,并把此项艰巨任务交给了第一二九师主力第三八六旅。

然而,冀南地区多平原,加之冬季没有“青纱帐”的掩护,部队行动和隐蔽十分困难。第三八六旅旅长陈赓、政委王新亭鼓励大家要仔细勘察地形。陈赓说:“人是活的,想吃肉,还怕找不到一个杀猪的地方吗?”

经过再三侦察,八路军锁定了邱县香城固。这里地处黑龙港流域,是一个带形沙河故道,四周长满红柳、野枣树,地势倾斜形成一块洼地。两边靠近张家庄处,是一道由西南伸向东北的大沙岗,高数丈。香城固东北1.5公里处是庄头村,与张家庄遥遥相对,构成一个自然的钳形防御阵地,把洼地紧紧夹在当中。陈赓和大家讨论后,认为这个预设战场很理想。

2月8日,第三八六旅新一团一个营袭击曲周城南街,毙敌10余人。补充团袭击威县县城,击毙东门城楼守敌10余人。

2月9日晚,补充团第一营再次诱袭威县县城。日军发现袭击者是八路军补充团的新兵,更加轻视。

2月10日上午,担任诱敌任务的骑兵连在威县城南一带飞马扬鞭,沙尘滚滚。驻威县城内的日军非常恼火,他们派一个加强步兵中队分乘汽车冲出县城。骑兵连找准时机击伤了日军大队长,并击毙其翻译官和向导。日军恼羞成怒,穷追不舍。骑兵连故意做出混乱之状,且战且退,牵着日军的鼻子,一步步将其拖进伏击圈。

进攻号角响起,等待多时的第六八八团和补充团向日军发起猛烈进攻。战至下午,日军伤亡惨重,向西北方向突围时,又遭新一团迎头痛击。

犹如笼中困兽的日军大肆施放毒气弹,陈赓果断命令各团收紧包围圈,与日军近身混战,使其不敢再使用毒气弹。

香城固伏击战,八路军以伤亡50余人的代价,击毙日军250多人、生俘8人,并缴获山炮1门、九二式步兵炮2门、迫击炮1门、长短枪数十支,烧毁汽车8辆。

香城固伏击战是平原歼敌战光辉范例,刘伯承称赞这次战斗是“平原上的模范伏击战”。

(河北日报记者常方圆整理)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